仲裁工厂应受处罚
仲裁在解决劳动纠纷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仲裁工厂的出现严重破坏了仲裁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仲裁工厂是指由企业或个人设立的,专门为企业提供仲裁服务的机构。
在中国,仲裁工厂的出现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jpg)
用人单位为了规避诉讼风险:仲裁工厂的仲裁员往往偏袒企业一方,有利于企业规避法律责任。 劳动者寻求快速解决纠纷:仲裁工厂的仲裁程序简便快捷,劳动者可以快速获得裁决。 仲裁机构监管不力:一些仲裁机构未能有效监管仲裁工厂,导致仲裁工厂违法违规现象屡见不鲜。
仲裁工厂存在以下严重危害:
损害仲裁的公正性:仲裁工厂的仲裁员往往缺乏公正性和独立性,导致仲裁结果无法反映劳动纠纷的真实情况。 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仲裁工厂的仲裁往往偏袒企业一方,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导致劳动纠纷无法得到公正解决。 扰乱劳动关系:仲裁工厂的存在加剧了劳动关系的紧张,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因此,对于仲裁工厂,应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以维护仲裁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中国法律针对仲裁工厂制定了以下处罚措施:
行政处罚: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仲裁机构违反规定设立或者支持仲裁工厂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司法处罚:仲裁工厂违法违规行为情节严重的,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处罚:仲裁工厂作出的仲裁裁决违法、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劳动者可以提起诉讼撤销裁决,并要求仲裁工厂承担赔偿责任。 取消仲裁资格:对屡教不改、情节严重的仲裁工厂,劳动行政部门可以吊销其仲裁资格。
此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仲裁工厂的监管:
严格审查仲裁机构的设立:劳动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仲裁机构的设立审查,防止仲裁工厂的设立。 加强对仲裁程序的监管:劳动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仲裁程序的监管,确保仲裁员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劳动者和企业举报仲裁工厂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加大举报奖励力度。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劳动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仲裁制度和仲裁工厂危害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通过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和加强监管,可以有效遏制仲裁工厂的泛滥,维护仲裁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