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诉讼中提供证据须知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证据的种类
.jpg)
证据种类繁多,主要包括:
书证:如合同、发票、信件等 物证:如实物、标本等 视听资料:如录音、录像等 证人证言:即证人对案件情况的陈述 鉴定结论: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对案件中的专门问题进行鉴定所得出的结果 勘验笔录:对现场或者物品进行勘验后作成的记录
证据的收集
收集证据是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当事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收集证据:
自行调查取证:当事人有权自行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 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取证据:当事人可以向与案件有关的单位或者个人调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 申请法院调取证据:如果当事人无法自行收集或调取证据,可以向法院申请调取证据。
证据的审查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查。法院审查证据的原则包括:
合法性:证据必须是依法取得的,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关联性: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关,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存在或者不存在。 真实性:证据必须真实、可靠,不能虚假或者伪造。
证据的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案件中的特定事实承担提供证据证明的责任。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事实,否则将承担不利的后果。
不提供证据的后果
如果当事人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事实,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事实,法院可能会:
采纳对方当事人的主张:如果对方当事人提供了相反的证据,法院可能会采纳对方当事人的主张。 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如果当事人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其诉讼请求,法院可能会驳回其诉讼请求。 承担不利后果:如果当事人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提供证据,法院可能会对其承担不利后果,如支付诉讼费用等。
起诉谁提供证据
在民事诉讼中,起诉谁提供证据由案件的性质和诉讼请求所决定。一般来说:
原告起诉:原告起诉被告侵犯其合法权益,原告需要提供证据证明被告侵权的事实。 被告答辩:被告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进行答辩,被告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其答辩的理由。 反诉:被告对原告提起反诉,被告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其反诉事实。
特殊情况下,法院可能会指定当事人负有提供特定证据的责任。
结论
在诉讼中,当事人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当事人可以自行收集证据,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调取证据,或者申请法院调取证据。法院会审查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如果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可能会承担不利的后果。因此,当事人在诉讼中应积极收集、提供证据,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