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仲裁罪
虚假仲裁罪是指仲裁员在仲裁过程中,故意做出偏向一方当事人的虚假仲裁裁决的行为,属于妨害司法公正类的犯罪。
中国《刑法》中的规定
.jpg)
中国《刑法》第314条规定了虚假仲裁罪。根据该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构成虚假仲裁罪:
仲裁员在仲裁过程中,接受当事人财物,或者其他不正当利益,偏向一方当事人做出虚假仲裁裁决的; 仲裁员徇私舞弊,不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仲裁,或者伪造证据,做出虚假仲裁裁决的。
犯罪构成要件
虚假仲裁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
主体要件:只能是担任仲裁案件的仲裁员。 客观要件:行为人必须真实实施了做出虚假仲裁裁决的行为,且该裁决偏向一方当事人。 主观要件:行为人具有故意做虚假仲裁裁决的目的,追求非法利益。 结果要件:虚假仲裁裁决实际上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处罚
根据《刑法》第314条规定,犯虚假仲裁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特殊情况
如果仲裁员在做出虚假仲裁裁决后,主动撤销或者改正的,或者在事后主动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案例分析
2018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虚假仲裁罪案件。该案中,被告人张某担任仲裁员,在审理一起房屋买卖纠纷仲裁案件时,收受一方当事人的贿赂,偏向该当事人做出违反事实的仲裁裁决。法院经审理后,以虚假仲裁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四年。
预防虚假仲裁罪
预防虚假仲裁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对仲裁员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完善的仲裁员选任、考核和惩戒机制。 完善仲裁程序,保障仲裁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加强对仲裁案件的司法审查,对涉嫌虚假仲裁的案件进行及时复核和纠正。 加大对虚假仲裁罪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虚假仲裁罪对社会的影响
虚假仲裁罪损害了仲裁制度的公信力,影响了仲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仲裁作为替代诉讼的重要途径,如果失去公信力和权威性,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和稳定。
因此,有效预防和打击虚假仲裁罪,对维护仲裁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