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后也不赔医药费怎么办?
法律依据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损害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承担民事责任,不承担刑事责任。”
.jpg)
这意味着,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只能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
起诉后不赔偿的后果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以下措施:……六、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
如果医疗机构在判决生效后仍不履行赔偿义务,患者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有权采取上述措施强制执行判决。
执行难的原因
然而,在实践中,医疗机构不赔偿医药费的情况并不少见,执行难成为患者维权的主要障碍。造成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有:
医疗机构资产隐匿:一些医疗机构为了逃避赔偿,会将资产转移或隐匿,使法院无法查找到可供执行的财产。 政府支持不足:部分医疗机构属于公立医院,政府作为其出资人,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给法院施加压力,影响执行效果。 执行成本高:执行程序复杂,需要患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执行成本高昂,对普通患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应对策略
面对执行难,患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向法院申请执行:及时向法院申请执行,提供医疗机构资产线索,请求法院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寻求法律援助: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寻求帮助,免费获得法律咨询和执行的协助。 举报财务违法行为:如果发现医疗机构存在资产转移或其他财务违法行为,可以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 通过媒体曝光:通过媒体曝光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形成舆论压力,促使相关部门介入。 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如果医疗机构存在官官相护或权力寻租等违纪违法行为,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
保障患者权益
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完善执行机制,解决执行难问题,包括:
加强资产查询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医疗机构资产查询系统,方便法院查询和冻结医疗机构资产。 加大执行力度:法院要加大执行力度,对不履行赔偿义务的医疗机构采取严厉的强制执行措施。 降低执行成本: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政府应提供执行费用救助,降低执行成本。 严查医疗机构财务违法行为:加强对医疗机构财务状况的监管,严查资产转移和隐匿行为。 提升执行透明度:通过司法公开平台公开执行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执行透明度。
只有通过完善执行机制,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有效遏制医疗机构不履行赔偿义务的行为,维护医疗纠纷处理的正义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