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立案:概念与法律依据
概念
劳动仲裁立案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处理劳动争议,并经劳动仲裁委员会审查材料,受理该案件的过程。立案后,劳动仲裁委员会将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决。
.jpg)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劳动争议法》)是劳动仲裁立案的主要法律依据。《劳动争议法》明确规定:
第二十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本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应当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做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立案条件
根据《劳动争议法》,当事人申请劳动仲裁立案,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存在劳动争议事项; 属于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 申请人具备主体资格; 仲裁申请符合法定形式和时限。
立案程序
劳动仲裁立案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提交仲裁申请:当事人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证据材料等。 材料审查:劳动仲裁委员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确定是否符合立案条件。 受理决定:劳动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申请后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登记立案:受理仲裁申请后,劳动仲裁委员会将案件登记立案。
受理范围
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包括:
工资争议; 工时争议; 休假争议; 社会保险争议; 劳动合同争议; 劳动关系认定争议; 解除劳动合同争议; 工伤争议; 职业病争议。
不受理范围
劳动仲裁委员会不受理以下争议:
已经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的争议; 已经过生效裁决或调解书的争议; 不属于劳动关系范畴的争议; 涉及刑事犯罪的争议。
立案意义
劳动仲裁立案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减轻法院负担。
结语
劳动仲裁立案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程序。通过了解劳动仲裁立案的概念、法律依据、立案条件、程序、受理范围等内容,劳动者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