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仲裁:救济之方
引言
仲裁是解决纠纷的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因其高效、保密、灵活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应用。然而,近些年,虚假仲裁的出现破坏了仲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文将探讨中国法律框架下针对虚假仲裁的救济措施。
.jpg)
虚假仲裁的概念
虚假仲裁是指当事人滥用仲裁程序,通过伪造或篡改证据、干扰仲裁程序、违背法定程序等不正当手段获取仲裁裁决的情形。虚假仲裁严重损害了仲裁的公正性,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中国法律的救济措施
中国《仲裁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虚假仲裁的救济提供了多项措施:
撤销裁决: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依法成立但存在虚假情形的仲裁裁决。撤销的理由包括:
(1)仲裁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的行为; (2)裁决有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 (3)裁决认定事实错误或仲裁员对法律适用错误。
不予执行:法院在执行仲裁裁决前,经审查发现存在虚假情形的,可以裁定不予执行。不予执行的理由与撤销裁决的理由相同。
追究责任:对参与虚假仲裁的相关人员,包括当事人、仲裁员、仲裁机构等,可以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承担违约金等;行政责任包括吊销营业执照、取消仲裁员资格等;刑事责任包括诈骗罪、伪证罪等。
其他救济措施
除了上述法定救济措施外,当事人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事前预防:在仲裁协议中明确约定仲裁程序的公正性和独立性;选择声誉良好的仲裁机构和仲裁员;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 事中监督:在仲裁程序进行中,及时发现和提出对程序违法的异议;向仲裁委员会或法院投诉仲裁员或仲裁机构的不当行为。 事后申诉:在仲裁裁决作出后,如果发现虚假情形的,及时向法院申请撤销或不予执行裁决;向有关部门举报和投诉虚假仲裁行为。
结语
虚假仲裁是一种严重损害仲裁公正性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国法律框架下提供了多项救济措施,旨在有效遏制和打击虚假仲裁行为。当事人应当充分了解这些救济措施,在遭遇虚假仲裁时积极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仲裁机构和仲裁员也应严格遵守仲裁程序,秉公执法,维护仲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