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内容:中国法律下的界定
仲裁,又称商事仲裁,是一种非诉讼性争议解决机制,由当事人自愿提交仲裁机构裁决。仲裁的内容,即仲裁机构有权裁决的争议范围,在中国法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和界定。
民法典的规定
.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702条对仲裁协议的效力范围进行了规定:
仲裁协议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因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提起诉讼的,仲裁庭应当驳回起诉。 仲裁协议无效或者仲裁条款无效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意味着,民法典将仲裁的内容限制在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范围,排除其他类型的争议,如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等。
仲裁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进一步细化了仲裁的内容:
合同纠纷:当事人之间因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产生的纠纷。 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当事人之间因侵权、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产生的财产权益纠纷。
仲裁法还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仲裁机构管辖的争议,当事人应当按照规定申请仲裁。如《海商法》规定,海事纠纷应当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排除事项
根据民法典和仲裁法的规定,仲裁排除以下事项:
婚姻、收养、监护、继承纠纷:这些涉及个人身份和家庭关系的纠纷,不适合通过仲裁解决。 行政案件:这类纠纷涉及政府行政权力行为的合法性,应由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处理。 刑事案件:刑事案件涉及严重的犯罪行为,由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负责侦查和起诉,不属于仲裁的范围。 知的产权纠纷: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纠纷,应由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审理。
其他规定
除上述规定外,仲裁的内容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可以约定仲裁的内容范围,但不得扩大或缩小法定范围。 仲裁机构的管辖权:仲裁机构根据其成立章程和规则拥有特定的管辖权范围,限制其受理的仲裁案件类型。 国际惯例:中国仲裁受到国际公约和惯例的影响,对于国际商事仲裁案件,可能会适用不同的仲裁内容范围。
综上所述,仲裁的内容在中国法律下有着明确的界定,主要包括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法律、行政法规和仲裁机构管辖权等因素也对其范围产生影响。排除事项包括婚姻、收养、行政案件、刑事案件和知识产权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仲裁协议约定仲裁内容范围,但不得扩大或缩小法定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