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拖延劳动仲裁
导言
劳动仲裁是一种解决劳动争议的准司法程序。在中国,劳动仲裁具有强制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应当通过劳动仲裁先予处理。然而,用人单位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会采取拖延策略,阻碍劳动仲裁的顺利进行。本文将探讨用人单位如何拖延劳动仲裁,并提供应对措施,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jpg)
拖延策略
1. 不送达裁决书
劳动仲裁裁决书应当在裁决作出后15日内向当事人送达。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拒收裁决书或拖延送达,达到拖延执行目的。
对应措施:劳动者应及时联系劳动仲裁机构查询裁决书送达情况,若用人单位拒收,可申请加盖拒收章并邮寄送达。
2. 申请复核
用人单位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可以申请复核。复核期间,裁决的执行将被中止。
对应措施:劳动者应仔细审查裁决书,确认裁决结果是否公正合理。如有异议,可向上一级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复议。
3. 申请诉讼
用人单位对劳动仲裁复核裁决仍不服,可以提起诉讼。诉讼程序较为漫长,且用人单位败诉后仍可继续上诉,拖延执行时间。
对应措施:劳动者应积极应诉,提供充分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同时,可向法院申请先行执行裁决,以避免用人单位通过诉讼拖延执行。
4. 申请执行异议
用人单位对劳动仲裁裁决的执行异议,可以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程序将中止裁决的执行。
对应措施:劳动者应及时向法院提交答辩状,阐述自己的意见。同时,可向法院申请保全财产,以防止用人单位在执行异议期间转移资产。
5. 申请破产
用人单位无力偿还劳动者经济补偿或赔偿金,可以申请破产。破产程序将中止裁决的执行,且劳动者债权将被清偿顺位靠后。
对应措施:劳动者应及时向法院申请查询用人单位财务状况,关注用人单位是否有申请破产的迹象。同时,可向法院申请优先受偿权。
结论
用人单位拖延劳动仲裁的行为,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应当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可能采取的拖延策略,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通过及时查询裁决书送达情况、积极应诉和执行异议、申请先行执行和保全财产等方式,劳动者可以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被用人单位拖延仲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