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起诉未开庭撤诉处理指南
一、撤诉概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第144条规定,原告可以随时撤回起诉。撤诉是原告单方行使的诉讼权利,无需经过被告同意或法院批准。
.jpg)
二、撤诉程序
(一)提出撤诉申请
原告可以口头或书面向法院提出撤诉申请。口头申请应当在庭审中提出,书面申请应当提交撤诉状。
(二)法院审查
法院收到撤诉申请后,应当审查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如果符合条件,法院将作出裁定准许撤诉。
三、撤诉条件
《民诉法》第144条规定,原告可以随时撤回起诉,但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除外:
对方当事人不同意撤诉的; 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法院认为不宜撤诉的。
实践中,法院一般会根据以下因素来判断是否不宜撤诉:
案情复杂,可能影响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 撤诉行为明显恶意,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案件涉及重大社会影响或公共利益。
四、撤诉后果
(一)诉讼费
原告撤诉后,应当承担诉讼费用。
(二)诉讼时效
原告撤诉后,诉讼时效中断。如果原告再次起诉,应当从撤诉之日起重新计算诉讼时效。
(三)被告的权利
被告对原告的撤诉行为有异议的,可以向法院提出继续审理申请。
五、未开庭撤诉
如果原告在法院尚未开庭审理案件之前撤诉,处理程序与开庭后撤诉类似。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原告应当在案件受理后、开庭审理前提出撤诉申请。 法院在审查撤诉申请时,应当考虑是否已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及开庭传票。
六、典型案例
案例一:原告因交通事故向法院起诉被告索赔。案件受理后,原告与被告达成和解协议,遂向法院提出撤诉申请。法院经审查后,准许原告撤诉。
案例二:原告因房屋租赁纠纷向法院起诉被告。开庭当日,原告因故未到庭,法院遂裁定中止审理。后原告提出撤诉申请,法院经审查后,认为案件涉及国家利益不宜撤诉,遂驳回原告的撤诉申请。
七、注意事项
原告撤诉应当慎重考虑,避免损害自身或他人利益。 撤诉应当符合法定条件,如果违反条件,法院将不予准许。 撤诉后,原告应当及时缴纳诉讼费用,否则法院将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