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和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受害人或其代理人必须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将失去追究赔偿的权利。在我国,工伤和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本文将结合相关法律条款,探讨工伤和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的相关问题。
一、工伤赔偿诉讼时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九条规定:“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依法享有劳动能力鉴定、治疗、休养、工伤医疗费用、工伤补助、康复费用、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权益。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用人单位未按照本法规定支付或者支付不足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裁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不服仲裁裁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jpg)
根据该条款,职工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享有一系列权益,包括工伤医疗费用、工伤补助、康复费用、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如果用人单位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或支付不足,职工或其近亲属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裁决。如果职工或其近亲属不服仲裁裁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工伤补助、康复费用、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
根据该条款,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工伤补助、康复费用、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也就是说,职工或其近亲属必须在发生工伤或患职业病之日起两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将失去追究赔偿的权利。
二、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因人身损害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受害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但是,自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超过三年的,不受理。”
根据该条款,因人身损害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受害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也就是说,受害人必须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两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将失去追究赔偿的权利。但是,如果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已超过三年,则不予受理。
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张在某公司上班,因工作原因患上职业病,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其工伤医疗费用和工伤补助。小张在2018年1月份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但是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一直未作出裁决。小张在2019年3月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支付工伤医疗费用和工伤补助。此时,小张的诉讼请求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工伤补助、康复费用、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小张在2018年1月份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但是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一直未作出裁决。如果小张在2019年1月份之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符合法律规定。但是,小张在2019年3月份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期间,因此其诉讼请求将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案例二:小李在2017年2月份遭受了一次交通事故,导致多处骨折和软组织损伤。小李在事故发生后不久就开始治疗,但是一直未向肇事司机索赔。2019年3月份,小李决定向肇事司机索赔,要求支付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此时,小李的诉讼请求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因人身损害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受害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小李在事故发生后不久就开始治疗,因此可以认为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的时间是在2017年2月份。如果小李在2019年2月份之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符合法律规定。因此,小李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
四、结论
工伤和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是保障受害人权益的重要法律规定。在实践中,受害人或其代理人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权益。因此,对于用人单位未支付工伤医疗费用、工伤补助、康复费用、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的情况,职工或其近亲属应当在两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因人身损害提起诉讼的情况,受害人应当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两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只有遵守法律规定,才能获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