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受到身体伤害或患职业病,而导致的劳动者的丧失或者损害。对于工伤的赔偿,法律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当工伤达不到伤残标准时,工人该如何获得赔偿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伤残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法》的规定,伤残是指因工作原因造成的身体上、精神上的永久性损伤或功能障碍。伤残程度分为十级,分别为一级至十级。如果工人的工伤达到了伤残标准,那么就可以按照伤残等级来进行赔偿。
那么,如果工伤未达到伤残标准,怎么办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如果工伤未达到伤残标准,但是造成了工人的丧失或者损害,用人单位应该按照下列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
.jpg)
1. 造成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的,给予一次性补偿金,数额为工伤保险金的3倍至6倍;
2. 造成劳动者伤残的,给予一次性补偿金,数额为工伤保险金的2倍至4倍。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工伤保险金是指工人在发生工伤前12个月的平均月工资和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例乘以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数额。
此外,如果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偿,工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获得相应的赔偿。
总之,对于工伤未达到伤残标准的工人,法律也给予了相应的保护。用人单位应该按照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偿,如果未给予,工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预防工伤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