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聘律师缺席庭审的后果及应对
在中国的诉讼程序中,律师缺席庭审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可能对案件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法律规定
.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38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在当事人参加诉讼的情况下进行。”第3款进一步规定:“当事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参加诉讼的,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代为参加诉讼。”
因此,律师受聘后作为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有义务出席法庭审理。
缺席后果
1. 影响案件结果
律师缺席庭审,当事人将无法及时提出辩护意见、质证和申请等诉讼主张。这可能导致法院对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案件结果的公正性。
2. 承担法律责任
律师缺席庭审,违反了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对其追究责任。轻则批评教育、罚款,重则吊销律师执业证书。
3. 损害当事人利益
律师缺席庭审,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可能导致案件败诉或利益受损。
应对措施
1. 合理安排时间
律师应提前了解庭审时间,合理安排工作,避免与其他案件冲突。
2. 特殊情况及时沟通
如果出现特殊情况无法出席庭审,律师应及时与当事人、法官沟通,说明理由并提出补救措施。
3. 委托其他代理人
如果律师实在无法出席庭审,可以委托其他律师代为出庭。委托代理人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专业能力。
4. 申请延期开庭
在紧急情况下,律师可以向法院申请延期开庭。但延期必须有正当理由,法院是否同意也由法院决定。
5. 向法院提出异议
如果律师缺席庭审是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异议,请求重新审理。
6. 追究律师责任
如果律师无正当理由缺席庭审,当事人可以向律师协会投诉,要求追究其法律责任。
案例分析
2018年,某原告聘请律师A为代理人,但庭审时律师A因故缺席。法院判决原告败诉。事后,原告向律师协会投诉,指控律师A违规缺席,要求追究其责任。律师协会经调查后,吊销了律师A的执业证书。
总结
律师缺席庭审不仅违反诉讼法规定,而且严重损害当事人利益。因此,律师应高度重视庭审出庭义务,合理安排工作,避免因缺席而承担法律责任和导致当事人利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