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开庭通知的送达
引言
仲裁程序中,开庭通知的送达是确保当事人有充分时间准备和参与听证会的重要一步。在中国,仲裁法对仲裁开庭通知的送达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
.jpg)
送达方式
根据《仲裁法》第26条,仲裁开庭通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送达:
直接送达:由仲裁委员会或仲裁员直接将开庭通知交至当事人或其委托代理人。 邮寄送达:以挂号信形式将开庭通知邮寄至当事人指定的地址。邮寄送达需要仲裁委员会或仲裁员保留寄送回执。 公告送达:在当事人下落不明或拒绝接收开庭通知的情况下,仲裁委员会或仲裁员可以通过公告方式送达。公告应在仲裁委员会指定的地点或当地媒体上刊登。
送达时间
仲裁开庭通知应当在开庭前30日送达当事人。如果当事人指定了代理人,则可以将开庭通知送达代理人。代理人应当及时将开庭通知转交当事人。
送达地址
开庭通知应当送达当事人或其委托代理人指定的地址。如果当事人或代理人没有指定具体地址,则可以将开庭通知送达其最后已知的地址或住所。
送达证明
仲裁委员会或仲裁员应当对开庭通知的送达情况留存证明。证明文件可以包括:
直接送达:受送达人签收的送达回执。 邮寄送达:挂号信的邮寄回执。 公告送达:公告刊登证明。
送达效力
开庭通知经合法送达后,当事人应当在指定的开庭时间和地点出庭参加听证会。即使当事人没有收到开庭通知,但仲裁委员会或仲裁员能够证明已经按照规定进行了送达,则开庭通知仍然有效。
缺席判决
如果当事人经合法送达开庭通知无故不出庭,仲裁委员会或仲裁员可以进行缺席判决。缺席判决对缺席一方具有约束力。
结论
仲裁开庭通知的送达是仲裁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仲裁法对送达方式、时间、地址、证明和效力作出了明确规定。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开庭通知的送达合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