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起仲裁
仲裁是解决争议的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具有保密性、效率性和最终性等优势。在中国,仲裁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е,该法规定了发起仲裁的程序和要求。
启动仲裁程序的步骤
.jpg)
1. 确定管辖权
确定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至关重要。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仲裁机构,但通常情况下,案件将提交给当事人约定的仲裁机构或与争议有关的交易所指定的仲裁机构。
2. 提交仲裁申请
要发起仲裁,需要向选定的仲裁机构提交书面仲裁申请。申请应包括以下内容:
申请人的姓名和地址 被申请人的姓名和地址 争议的性质和相关事实 申请人请求解决的救济 申请费的支付证明
3. 支付费用
大多数仲裁机构都会收取仲裁费,费用金额因机构而异。申请人通常需要在提交申请时预付费用的一部分。
4. 仲裁员的任命
收到仲裁申请后,仲裁机构将任命一位或多位仲裁员。仲裁员通常是具有相关行业知识和经验的资深专业人士。当事人可以就仲裁员的任命提出异议,但仲裁机构有最终决定权。
5. 仲裁庭的组成
仲裁庭由一位或多位仲裁员组成,并由庭长主持。庭长负责管理仲裁程序,包括安排听证会、收集证据和做出裁决。
6. 听证会
仲裁庭将举行听证会,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听证会上陈述自己的论点,出示证据并盘问对方的证人。听证会通常是保密的,只有当事人、仲裁员和法庭工作人员可以出席。
7. 仲裁裁决
听证会结束后,仲裁庭将做出仲裁裁决。裁决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并且只有在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才能被撤销。
在中国发起仲裁的注意事项
1. 时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大多数争议的仲裁时效为两年。时效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2. 仲裁条款
在仲裁协议中包含仲裁条款是发起仲裁的先决条件。仲裁条款应明确指定争议将提交仲裁解决。
3. 法律援助
如果当事人不具备发起仲裁的法律知识或资源,可以寻求律师的帮助。律师可以帮助起草仲裁申请、准备证据并代表当事人在仲裁程序中。
4. 执行仲裁裁决
仲裁裁决在做出后具有约束力,但如果被申请人不自愿履行,则申请人需要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裁决。人民法院将审查仲裁裁决,并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予以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