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庭审中遇到辱骂行为的应对措施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进行辱骂行为,不仅是严重的道德败坏现象,也是对法庭秩序的公然挑衅,侵害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在庭审中辱骂他人的行为,法院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 法官制止和训诫
.jpg)
当一方当事人在庭审中辱骂另一方当事人时,法官应当立即制止该行为,并对当事人进行训诫。法官有权要求当事人停止辱骂,并警告其如果继续辱骂将承担法律后果。
2. 驱逐出庭
如果当事人拒不听从法官的制止和训诫,继续辱骂另一方当事人,法院可以将其驱逐出庭。被驱逐出庭的当事人将失去继续参加庭审的权利。
3. 罚款和拘留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2条的规定,当事人在庭审中的辱骂行为,构成扰乱法庭秩序的,法院可以对其处以罚款或者拘留。
4. 诉讼权利丧失
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如果当事人的辱骂行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法院可以适用《民事诉讼法》第113条的规定,对该当事人作出诉讼权利丧失的处罚。这意味着该当事人将失去继续参加该诉讼的权利,其主张将被驳回。
当事人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如果在庭审中遇到辱骂行为,当事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冷静
面对辱骂,当事人应当保持冷静,避免冲动行事。
2. 向法官反映
当事人应当及时向法官反映对方当事人的辱骂行为,请求法官制止和处罚。
3. 搜集证据
当事人可以录音或录像等方式搜集对方当事人的辱骂证据,以便向法院提交。
4. 提起上诉
如果当事人对法院的处理结果不服,可以提起上诉。
相关法律法规
《民事诉讼法》第112条: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在法庭上宣读、出示或者散发影响法庭秩序的书件、标语、图片等物品的,或者实施其他妨害审理的行为的,审判人员应当予以制止;拒不听从的,可以对其处以罚款、拘留。 《民事诉讼法》第113条:严重扰乱法庭秩序,致使审理无法进行的,审判人员可以对妨害审理的人员予以训诫、责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拘留;情节严重的,可以对其处以罚款,并将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