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仲裁不受理的应对措施
引言
人事仲裁是劳动争议解决的重要途径。然而,并非所有劳动争议都能进入仲裁程序。如果人事仲裁不受理,当事人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本文将结合中国的法律规定,分析人事仲裁不受理的情况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jpg)
人事仲裁不受理的情形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八条规定,人事仲裁不受理以下情形:
(一)当事人申请仲裁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的范围; (二)因劳动关系终止产生的争议,当事人一方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仲裁的; (三)仲裁委员会认为不适合仲裁,裁决不予受理的。
应对措施
针对人事仲裁不受理的情形,当事人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 确认仲裁管辖权
当事人应明确仲裁机构是否具有受理争议的管辖权。如果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的范围,仲裁委员会将裁定不予受理。例如,商业纠纷、刑事案件等不属于劳动争议范畴。
2. 及时申请仲裁
因劳动关系终止产生的争议,当事人必须在法定期限内申请仲裁。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9条规定,劳动者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可以申请仲裁。超过法定期限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将裁定不予受理。
3. 补充证据材料
如果仲裁委员会认为争议不适合仲裁,可能裁定不予受理。当事人应及时补充证据材料,证明争议具有可仲裁性。例如,可以提交用人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证据、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等。
4. 提起诉讼
如果人事仲裁不受理,当事人还可以选择提起诉讼。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31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 协商解决
当事人也可以尝试通过协商解决争议。仲裁不受理后,当事人可以主动联系对方协商和解方案。如果双方达成一致,可以签订和解协议,并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使其具有法律效力。
6. 行政复议或申诉
当事人还可以对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的裁决提起行政复议或申诉。根据《行政复议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仲裁机构或者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复议或申诉。
结语
人事仲裁不受理并不是当事人维权的终点。当事人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及时收集证据、选择合适的程序、积极与对方沟通协调,都有助于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