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庭缺席审理,诉诸法院
引言
仲裁作为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旨在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的争议解决途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可能因故无法出席仲裁庭审。此时,当事人有权采取法律行动,以保障其合法权益。本文将探讨仲裁庭缺席审理后,当事人如何诉诸法院寻求救济。
.jpg)
中国法律规定
《仲裁法》第31条规定:“仲裁庭开庭审理时,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均不出庭,又未提交书面意见的,可以缺席审理。”这意味着,即使当事人缺席仲裁庭审,仲裁庭仍然可以缺席审理并作出裁决。
但是,《仲裁法》也规定了当事人缺席审理后的补救措施。根据第32条,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未能出席仲裁庭审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十日内向仲裁庭申请重新审理。
诉讼程序
如果当事人错过重新审理的期限,或者对重新审理裁决仍有异议,则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53条,当事人可以以“依法应当参加仲裁而没有参加的”为由,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当事人提起诉讼时,应当提交诉状、仲裁裁决书以及能够证明其缺席仲裁庭审的证据,如不可抗力证明或其他正当理由证明。
法院审查
法院受理当事人的诉讼后,将对仲裁裁决是否有效进行审查。法院主要会审查以下几个方面:
当事人缺席仲裁庭审的原因是否属于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 仲裁庭是否在缺席审理前,向当事人送达了开庭通知和有关材料。 仲裁裁决是否违法、违规或错误。
如果法院认为仲裁裁决存在上述问题,则可以撤销仲裁裁决。当事人还可以就撤销裁决的判决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注意事项
1. 时效限制: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时效为仲裁裁决生效后六个月。 2. 举证责任:当事人有责任证明其缺席仲裁庭审的理由属于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 3. 撤销后果:法院撤销仲裁裁决后,当事人可以要求仲裁庭重新审理,也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结论
仲裁庭缺席审理,是当事人诉诸法院寻求救济的合法途径。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未能出席仲裁庭审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后十日内申请重新审理。如果重新审理裁决仍有异议,则可以在六个月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将对仲裁裁决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撤销裁决。当事人在整个过程中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相关证据,及时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