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疫情期间法院开庭:法律保障与技术赋能
随着北京疫情的再度来袭,法院的正常开庭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保障疫情防控的同时,确保司法公正和诉讼权利的行使,成为法院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法律保障:延期审理与网上开庭
.jpg)
面对疫情,中国相关法律提供了延期审理和网上开庭的法律保障。根据《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导致无法按时开庭时,法院可以延期审理。同时,为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法院可以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采用远程视频等方式进行网上开庭。
技术赋能:网上庭审平台与电子送达
疫情期间,法院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推进网上庭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北京法院开通了网上立案、网上调解、网上开庭、电子送达等一站式服务平台。当事人可以通过网上庭审平台,足不出户即可参与庭审,有效减少了人员流动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此外,法院还积极推广电子送达,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向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减少了纸质文书的流转和接触传播的可能性。
保障公正:庭审质量与公平程序
在网上开庭模式下,法院高度重视庭审质量和公平程序的保障。庭审过程中,法官和当事人通过视频连线实时互动,确保庭审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法院还建立了庭审全程录音录像制度,为庭审过程提供客观真实的记录。
针对电子送达,法院要求送达人员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向当事人确认送达结果,确保当事人及时知悉并行使诉讼权利。
人文关怀:当事人权益与社会稳定
疫情期间,法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对于因疫情导致无法按时履行诉讼义务的当事人,法院给予适当宽容处理,避免疫情对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不必要损害。
同时,法院通过电话调解、网上调解等方式,积极开展调解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结论:法律与技术的协同应对
北京疫情期间法院开庭所采取的措施,充分体现了法律保障与技术赋能的有机结合。疫情防控与司法公正并重,当事人诉讼权利与社会稳定兼顾。
这一做法既有效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最大程度减少了疫情对司法工作的消极影响。随着疫情防控的持续深入,法院将继续探索创新突破,不断完善司法科技手段,为疫情防控与司法公正双重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