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案取保候审开庭程序
在刑事案件中,取保候审是一种允许犯罪嫌疑人在不予羁押的情况下进行庭审的措施。对于诈骗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法院可以依法对其进行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条件
.jpg)
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第90条规定,取保候审适用于下列情形: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涉嫌较轻的犯罪,且没有可能判处重刑的; 羁押对犯罪嫌疑人的身体健康有明显影响的; 犯罪嫌疑人有主观故意,但属于初犯、偶犯,悔罪态度好的; 因特殊情况,羁押犯罪嫌疑人将严重影响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的。
其中,对于诈骗案而言,通常涉嫌较轻的犯罪,例如普通诈骗罪,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因此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
取保候审程序
取保候审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1. 申请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或者其近亲属可以向侦查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申请取保候审。 2. 审查:侦查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审查申请,认为符合条件的,可以决定取保候审。 3. 决定:决定取保候审后,应制作取保候审决定书,告知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期限、担保人以及注意事项。 4. 担保:犯罪嫌疑人可以提供财产、人身或者其他方式的担保。 5. 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交纳保证金或者提供担保后,即可以取保候审。
开庭程序
对于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开庭程序与羁押犯罪嫌疑人的开庭程序基本相同,主要包括:
1. 庭前准备:法院确定开庭时间,通知公诉机关、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 2. 法庭调查:公诉人宣读起诉书,质证并出示证据,犯罪嫌疑人和辩护人进行答辩、质证和提出证据。 3. 法庭辩论:公诉人、辩护人和犯罪嫌疑人围绕指控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进行辩论。 4. 被告人最后陈述:犯罪嫌疑人可以进行最后陈述。 5. 合议庭评议:合议庭对案件证据进行评议,形成裁判意见。 6. 宣判:法院根据事实和证据,依法判决。
在开庭过程中,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享有与羁押犯罪嫌疑人同等的诉讼权利。他们可以委托辩护人,对指控事实和证据进行辩护,提出证人和证据,参与诉讼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有以下行为,法院可以依法对其撤销取保候审,予以羁押:
逃避侦查、审判的; 威胁、利诱证人作伪证的; 实施新的犯罪的; 严重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