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单位没钱怎么办?——兼论中国劳动争议诉讼中单位无偿还能力的救济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其中单位无偿还能力的情况也愈发常见。当单位无力支付劳动报酬或其他经济补偿时,劳动者往往面临维权困境。本文将结合中国相关法律,探讨单位无偿还能力情况下职工的救济途径,以期为劳动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维权指引。
.jpg)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不得拖欠或者克扣劳动报酬。如果单位无故拖欠或克扣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提起劳动仲裁或诉讼。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没有履行能力的被告,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强制执行。
救济途径
1. 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者可以向单位所在地或履行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仲裁机构审查后,如果认定单位确实无偿还能力,可以依法作出裁决,责令单位分期或延期履行义务。
2. 提起诉讼
如果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或者仲裁机构不予受理,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对单位的资产状况进行调查,如果确认单位确实无偿还能力,可以依法作出判决,责令单位分期或延期履行义务。
3. 申请破产清算
如果单位资不抵债,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可以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会对单位的资产进行清算,优先偿还职工的工资、社保等债务。
4. 申请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帮助
劳动者还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监察部门可以对单位进行调查,责令单位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如果单位仍不履行义务,监察部门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难问题
在实践中,单位无偿还能力的执行往往面临一定的困难。针对执行难问题,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申请执行异议之诉:如果劳动者认为执行机构执行不力或有违法行为,可以向法院提起执行异议之诉。 申请追加执行标的:如果单位处置、转移或隐匿财产,劳动者可以申请法院追加执行标的,以保障自己的权益。 申请强制执行措施:对于拒不履行判决或裁决的单位,劳动者可以申请法院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如查封、冻结财产、拘留罚款等。
兜底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权益,国家建立了劳动保障基金制度。如果劳动者拖欠工资超过一定期限,并且单位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或被吊销营业执照,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劳动保障基金垫付工资。
结语
单位无偿还能力给劳动者维权带来一定困难,但并不意味着劳动者就无权追索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救济途径,辅以执行难问题的应对措施和兜底保障机制,劳动者可以最大程度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