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前逃跑的后果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开庭前逃跑是一种严重违反法庭规定的行为,具有重大的法律后果。
一、构成刑事犯罪
.jpg)
根据《刑法》第307条,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法对追捕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执行逮捕、拘留、保候审等强制措施后,或者在被依法传唤、拘传后,逃匿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影响诉讼进程
开庭前逃跑会严重影响案件的审理程序。
1. 中止审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46条,《刑事诉讼法》第198条,被告人、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可以中止审理。 2. 缺席判决:如果被告人经传唤后无故不到庭,或在开庭后中途擅自离开法庭,经查明无正当理由的,法院可以缺席判决(《民事诉讼法》第150条,《刑事诉讼法》第219条)。
三、承担民事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开庭前逃跑的被告人可能会承担以下民事责任:
1. 支付诉讼费用: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38条,逃匿的被告人需承担因其逃匿而造成的诉讼费用。 2. 赔偿原告损失:如果被告人的逃跑行为给原告造成损失,原告有权要求被告人赔偿。
四、影响信用记录
开庭前逃跑的被告人在逃期间,会被公安机关列为逃犯,其个人信用记录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这可能会影响其未来的就业、贷款等方面。
五、逃匿再审
对于已判决生效的案件,被告人开庭前逃跑的,在服刑结束后,原告可以向法院提出逃匿再审申请。《刑事诉讼法》第303条规定,被告人在逃过规定的追诉期限,人民法院判决或者裁定对被告人免予刑事处罚的,如果逃匿的被告人被抓获或者自首的,可以对被告人重新追诉。
六、追究责任
除了对被告人追究法律责任外,对于明知被告人开庭前逃跑而不举报的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窝藏罪,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开庭前逃跑的情况发生,司法机关采取了以下预防措施:
1. 严格执行传唤、拘传程序:对被依法传唤、拘传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要严格执行相关程序,防止其脱逃。 2. 加强法庭安保:法庭开庭期间,要加强安保措施,防止被告人趁机逃跑。 3. 加大追逃力度:对于开庭前逃跑的被告人,公安机关要加大追逃力度,及时将其抓捕归案。
综上所述,开庭前逃跑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被视为严重违法行为,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法律后果。因此,被告人应当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审理工作,避免因逃跑而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