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遭遇推脱
概述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在仲裁过程中,当事人可能面临来自对方当事人的推脱行为,导致仲裁难以顺利进行。本文将探讨中国法律关于劳动仲裁中推脱行为的规定,并提供应对策略。
.jpg)
法律规定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仲裁委员会收案后,应当在受理后五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应当在收到通知书后七日内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和证据材料。
如果当事人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仲裁申请书或者证据材料,劳动仲裁委员会可以依法作出缺席裁决。但是,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申请延期。
推脱行为的表现形式
劳动仲裁中的推脱行为通常表现为:
拒绝提交仲裁申请书或者证据材料 拖延提交仲裁申请书或者证据材料 提交虚假或者不充分的证据材料 拒不履行仲裁裁决
应对策略
当当事人在劳动仲裁中遇到推脱行为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及时申请延期:如果当事人有正当理由无法在规定期限内提交仲裁申请书或者证据材料,应当及时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延期。 收集证据:收集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推脱行为的证据,例如邮寄回执、电话录音、短信等。 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诉:向劳动仲裁委员会反映对方的推脱行为,要求劳动仲裁委员会采取措施促使对方履行义务。 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如果仲裁裁决已经生效,对方当事人仍拒不履行,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向有关部门举报:对于严重违反劳动仲裁程序的推脱行为,当事人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或者检察机关举报。
具体案例
某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员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企业收到仲裁通知书后,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仲裁答辩书和证据材料。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审查,认为企业没有正当理由,遂依法作出缺席裁决,要求企业支付欠款。
结论
劳动仲裁中,推脱行为不仅违反法律规定,也会影响仲裁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当事人应当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及时收集证据,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予以制裁。通过完善仲裁程序和加强执法力度,可以有效遏制推脱行为,保障劳动仲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