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起诉还不给怎么办
在现行法律法规下,出现法院起诉后被告拒不履行判决的情况时,当事人可依法采取以下措施:
1. 申请强制执行
.jpg)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57条规定,当事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申请强制执行。当事人申请执行的,应当向有执行权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的执行申请。人民法院自收到执行申请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应当作出裁定。
强制执行的方式包括:
扣划银行存款 查封、扣押、冻结财产 拍卖、变卖财产 强制迁出房屋 行为限制
2. 申请司法拘留或罚款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处以罚款、拘留。拘留的期限为十五日以下,罚款的数额不得超过十万元。
3. 采取其他救济措施
申请再审:如果当事人认为生效判决有错误,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提起上诉:如果当事人对执行程序有异议,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向有关部门举报:如果被告有转移、隐匿财产等抗拒执行的行为,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举报,请求协助调查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
申请强制执行需要支付执行费,费用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司法拘留和罚款都是强制措施,可能会对被告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采取该措施之前,宜经过慎重考虑。 以上措施均需经法院裁定或批准,当事人不能自行采取强制手段。
此外,对于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被告,我国法律还规定以下后果:
承担迟延履行利息:债务人逾期履行债务的,应当按照逾期履行期间银行同类贷款利率支付违约金或者利息。 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情节严重的,可以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其高消费、担任特定职务等权利。 承担刑事责任: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的,情节严重的,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总之,法院起诉后被告拒不履行判决是一种违法行为,当事人应当依法维权。通过采取强制执行、申请司法拘留或罚款等措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对于拒不执行法定义务的被告,我国法律也规定了相应的法律后果,以维护司法权威和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