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审理后的判决程序
庭审阶段
开庭审理是刑事或民事案件审理的重要环节。在庭审中,法庭将听取原告、被告的陈述,审理证据,并由法官主持法庭辩论。
.jpg)
合议阶段
在庭审结束后,审判人员将进行合议。合议是指对庭审情况进行讨论,形成案件的裁判意见。合议一般由合议庭组成,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参与。
判决书制作
根据合议结果,合议庭将对案件作出判决。判决书由审判长签发,其余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签署。
判决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判决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刑事案件: 被告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 定罪和适用法律条款 刑罚种类、幅度或具体刑期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或没收财产 宣告缓刑的期限及附加规定 附带民事诉讼的处理结果 民事案件: 原告、被告的姓名、性别、职业、住址 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判决结果,包括支持或驳回诉讼请求、赔偿数额等 诉讼费用的承担
宣判
判决书制作完成后,将在法庭上公开宣判。宣判由审判长主持,审判员、人民陪审员、书记员、原告、被告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均应当到庭。
生效
判决书宣判后,在法定期限内没有提起上诉或抗诉的,即发生法律效力。
上诉或抗诉
当事人对判决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上诉或抗诉。上诉应向上一级法院提出,抗诉应向检察机关提出。
审判监督程序
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可以申请审判监督,以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错误。审判监督程序由高级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法院受理。
判决的执行
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由法院执行。执行内容包括:
执行刑罚 执行民事赔偿 执行财产没收 执行其他依法应当执行的裁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