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劳动仲裁时限怎么办
引言
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解决的重要方式,但仲裁是有时效性的。错过了仲裁时限,劳动者将丧失通过仲裁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机会。本文将探讨劳动仲裁时限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错过时限后的应对措施。
.jpg)
劳动仲裁时限
根据中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仲裁时限为一年。仲裁时限从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计算。对于有争议事实的,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时限计算方法
劳动仲裁时限的计算方法如下:
年限计算:从时限定界之日起算,遇有法定节假日或者休息日的,不延长时限。 终点计算:时效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法定节假日或者休息日的,以节假日或者休息日后的第一天为时效期满日。 中断计算:因当事人一方提出仲裁申请或者提起诉讼,或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的,时效中断。中断时效的,从中断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重新计算时效。
错过时限后的应对措施
错过了劳动仲裁时限并非意味着劳动者的维权之路就此终结。还有一些可以应对的措施:
请求仲裁机构延长仲裁时限:仲裁机构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延长仲裁时限:(1)劳动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在规定期限内申请仲裁的;(2)仲裁机构发现仲裁申请符合受理条件,但因自身原因未及时处理导致时效超期的;(3)当事人因仲裁机构工作人员疏忽导致时效超期的。 协商调解: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调解,达成和解协议。 提起诉讼:如果调解不成,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诉讼的时效为三年,从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例外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下列情况,劳动者可以不受时限的限制: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非法手段阻碍劳动者申请仲裁的。 用人单位故意隐瞒事实或者伪造证据欺骗劳动者的。
举证责任
对于时限中断、延长或不受时限限制的情形,由主张该情形的一方承担举证责任。
结论
劳动仲裁时限是劳动争议解决中重要的法律制度。劳动者应当及时了解并掌握仲裁时限的规定,在遇到劳动争议时及时申请仲裁。错过了时限也不要轻易放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了解和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劳动者可以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