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开庭与诉讼的区别
一、性质
诉讼:由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审理并解决纠纷的司法活动。 仲裁:由仲裁机构依当事人协议对纠纷进行审理和裁决的非司法争议解决机制。
.jpg)
二、管辖
诉讼:一般由人民法院依法行使专属管辖权或级别管辖权。 仲裁: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仲裁机构,不受法院管辖权的限制。
三、当事人
诉讼:原告和被告,由法院指定的诉讼代理人代理。 仲裁: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由双方聘请或指定仲裁员组成仲裁庭进行仲裁。
四、程序
诉讼:严格遵循民事诉讼法的程序规定。 仲裁:程序更加灵活,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规则约定仲裁程序。
五、证据
诉讼:由法院依法审查和采纳证据。 仲裁:仲裁庭可以自主确定证据的收集和审查方式。
六、裁决
诉讼:法院作出的判决书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服可以提起上诉。 仲裁:仲裁庭作出的裁决书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一般不得上诉,但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申请仲裁裁决的撤销。
七、执行
诉讼:由法院强制执行判决书。 仲裁:仲裁裁决需要申请法院予以确认后才能执行,但法律规定不得对抗执行的除外。
八、费用
诉讼:由法院根据法定标准收取诉讼费和执行费。 仲裁:由仲裁机构根据仲裁规则收取仲裁费,当事人还需要承担仲裁员的酬金和差旅费等费用。
九、优点
诉讼:权威性高,裁决具有法律效力,有国家强制执行保障。 仲裁:程序灵活,当事人可以更多地参与和控制争议解决进程,保密性相对较好。
十、适用范围
诉讼:适用于没有仲裁条款或仲裁条款无效的纠纷。 仲裁:适用于双方当事人签订了有效仲裁条款的纠纷,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仲裁的除外。
十一、中国法律规定
中国《仲裁法》规定,仲裁是解决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有效途径。仲裁裁决一般不可上诉,但当事人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申请仲裁裁决的撤销。
结语
仲裁和诉讼是两种不同的争议解决机制,各有利弊。当事人在选择争议解决方式时,应根据纠纷的性质、证据情况、当事人的意愿以及法律规定等因素综合考虑,以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途径。